您好,请 注册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重庆历史文化> 人文巴渝

【重庆非遗】麦草艺画

日期:2024-12-02

大渡口麦草艺画系流传于重庆大渡口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。麦草艺画又称麦秆画,起源于隋朝,属宫廷工艺品,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。大渡口麦草艺画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,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其极强的艺术生命力,经过百年传承发展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
麦草艺画作品爱莲说(图片由蔡照普提供)


大渡口麦草艺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,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。这种民间美术形式与剪纸、布贴同属剪贴艺术,有“中国民间艺术一绝”的美称。

大渡口麦草艺画的种类,按用途划分,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装饰型产品,主要是装饰画的形式;一种是实用型产品,即把麦草艺画工艺结合实物用品,使其具有使用和装饰的双重功能,如在屏风、花瓶、台灯、储物盒等日常用品上制作麦草艺画。按色泽划分,主要有单色麦草艺画与多色麦草艺画。按装裱形式划分,可分为立体的、平面的以及和其他工艺品相结合的麦草艺画。

麦草艺画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,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20多道工序,制作精细而繁琐,过程漫长而艰辛,对制作者的耐心、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。首先,将麦秆浸泡、熏蒸、漂洗,然后剖开整平,再进行薰烫,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,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,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,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、版画、剪纸、烙画等诸多手法,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彩变化,之后再经剪裁、印贴等工序,才能制作出古朴典雅的艺术作品。从大的方面归纳,制作工序可分为拼料、下料、烫料、粘贴、装裱等步骤,每一步骤还可细分为多道小步骤。


左上《梅》右上《兰》左下《竹》右下《菊》(以上图片由蔡照普提供)


大渡口麦草艺画用纯天然原料生产,色彩以炭化为主,具备了百年不变、易于保存的特点。其题材丰富考究,手工精细,集染色、粘合、绘画、雕刻等精湛技艺于一体,制作工艺十分复杂,整个制作全凭手工完成,既保留了麦秆的自然光泽,又使之古色古香,给人以古朴、自然、高贵、典雅之美,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、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。
麦草艺画现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目前已传至第五代。


代表性传承人选介

蔡照普,生于1964年,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8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麦草艺画制作技术,13岁跟随哥哥学习绘画。从小对麦草艺画产生浓厚的兴趣,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手法。在多年的学习制作过程中,蔡照普经常得到其他门类艺术家的指点,结合自己陶瓷专业的知识和技术,创造性地把麦草艺画传统的平面表现形式,拓展到陶瓷花瓶上,把民间艺术与国瓷花瓶、茶具等有机结合,开拓出了麦草艺画新的形式,其作品深受大众喜爱。


摘编自: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《妙手夺天工》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

主办: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: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

ICP备案:渝ICP备20005393号-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

库存书目
查询系统
政务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