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请 注册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重庆历史文化> 人文巴渝

养心亭记

日期:2025-07-09

渠江、涪江、嘉陵江交汇之处,有一座会江楼,是唐代合州(今重庆合川)的一大名楼。诗圣杜甫为时任合州刺史的好友苏使君赋诗——君今起柁春江流,余亦沙边具小舟。幸为达书贤府主,江花未尽会江楼。

身未至,心已达。在杜甫心中,合州始终是一个美好的存在。他坚信苏使君不为寂寥所忧,有才干的人终会显达,同时约定在江花未尽之时,与老朋友再聚会江楼。就像在合州地面奔走的三条大江,总有交汇之时。这一段友谊佳话,常令人感动。

与会江楼遥遥相对的嘉陵江左岸,是一座金字塔式的孤山,有点像电影《指环王》里的孤山,只不过要迷你很多。它在平原中隆起,与会江楼隔江相望。这座山就是学士山,山上有养心亭。

养心亭(图片来源:合川网络广播电视台网)

公元1056年,合州名士张宗范在私家宅院建亭,时任合州判官的周敦颐身为张宗范的老师,亲自到场祝贺,并为该亭题名“养心亭”。周敦颐认为,“人,贵在养心也。”

登上养心亭,远眺合州城,金沙落雁,涪江晚渡,东津渔火,鱼城烟雨,纷纷映入眼帘。周敦颐决定将官邸设在此,并在此著书立说,留下了理学思想的开山之作《养心亭记》,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。

与此同时,他还在旁边办州学,请张宗范主持学政,广招学生千余人。一时间,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,人才辈出,连年出进士,学风大盛。

而在我看来,真正让周敦颐广为人知的是其千古名篇《爱莲说》——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”在一片莲花池前,周敦颐久久徘徊,百看不厌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厌恶追名逐利的世态,洁身自好的人格与莲花坚贞的品格不正好吻合吗?

周敦颐以莲自喻,修心养德,清正廉洁。因此,养心亭成为合川重要的文脉与文化地标,成为中国学术圣地之一。

合川至今还有不少纪念周敦颐的建筑物,比如“养心亭”“濂溪祠”“爱莲巷”“书院街”和“书院路”,都是因人而得名。

养心亭与后来久负盛名的钓鱼城比邻而立,一唱一和,成为合川一文一武、一刚一柔的绝世双宝。

往事越百年。

1939年,抗日战争爆发,重庆成为战时首都。在周敦颐开拓的合川凤凰山上,有一座古圣寺,爱国实业家卢作孚正在此训练抗日武装。

一位风尘仆仆的先生,应卢作孚之邀来此作抗日演讲。当时,正值国难当头、民族存亡之际,在中共南方局的帮助下,他决心在此兴办育才学校,收容和教育战时难童,执行“生活即教育”“社会即学校”“教学做合一”三大主张,践行“生活教育”理论,为抗日救国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。

他为一大事来,做一大事去;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;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。他,就是被毛主席称为“人民教育家”、被周总理称为“党外布尔什维克”的陶行知。

陶行知在古圣寺办学,他内心崇拜的一个人正是周敦颐。他将古圣寺的放生池取名周子池,种了许多莲藕,取周敦颐《爱莲说》歌颂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贵品质勉励育才师生,并写诗纪念凤凰山的拓荒者周敦颐。

“若问我来历,敦颐最先言。但为君子花,留芳千万年。”这首名为《荷叶歌舞》的歌曲,极大地激励了育才师生,成为学校的保留节目,曾经向周总理演出,周总理还借这个节目给育才师生发表了演讲。

修心养德、清正廉洁,陶行知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如今,在古圣寺边上,建有一处陶行知先生纪念馆,专门纪念这位大先生。在合川,因《爱莲说》而留下的故事很多。在周敦颐、陶行知这些光辉人物身上,我们都看到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、清正廉洁、知行合一的美德。

2024年,一个春天的傍晚,我从嘉陵江边徒步爬上学士山,亲近养心亭。养心亭虽已修缮,却大门紧闭。即便如此,学士山上的养心亭仍然是人们心中的文化地标。它吸引了一名艺术家从成都搬至此,租下民院,通过独具的匠心和艺术的妙手,将寻常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艺术气息浓厚的工作室。喜欢山间安宁的他,喜欢乡野气息的他,喜欢膜拜文化的他,用艺术家的方式生活在此,借助养心亭深厚的文化底蕴,涵养自己源源不断的灵感,激发天马行空的创意。

他说,每到周末,都会有上百人上山,一睹养心亭芳容。不少人还会来到他的门前,问可否参观,抑或用餐。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。他说,在这里发展文旅,前景广阔。他还曾沿着嘉陵江去探寻江岸文物,发现了众多遗存。他期待有一天,这些文物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,成为人们怀思访古的好去处。

时至今日,周敦颐倡导的“养心学说”,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实践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人生信条,都在合川人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。


作者:李立峰,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

主办: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: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

ICP备案:渝ICP备20005393号-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

库存书目
查询系统
政务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