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天门水痕:一部刻在江岸上的防洪进化史

2025年8月14日,央视镜头下的朝天门,水流汹涌却秩序井然。这与我们记忆中洪水漫过码头、地标“隐身”的画面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作为重庆千年门户、两江交汇的“零公里”点,朝天门自古便是观测江潮、感知洪水的天然标尺。从古渝雄关到今日的都市地标,它默默见证着这座山水之城与洪水的博弈史。尤其是近20年来,几次标志性洪峰过境,在朝天门刻下深浅不一的“洪痕”,更清晰勾勒出重庆防汛抗灾能力跨越式提升的轨迹。
朝天门:千年门户的“水位尺”
朝天门,始于南宋,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中规模最大者,取“迎接天子圣旨”之意。它扼守长江、嘉陵江咽喉,地势低洼,使其成为洪水最直接的“验潮站”。1981年那场建国以来最大洪灾,曾将朝天门标志性的拱门完全吞噬,仅剩“朝天门”三字孤悬水面,成为一代重庆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。
水位挑战:从“破极值”到“控风险”
2012年
寸滩水位高达186.79米,超保证水位3.29米,朝天门标志性拱门完全没入水中,“朝天门”三字孤悬水面。南滨路全线封闭,积水深达30厘米,10万平方米商业区沦为“河道”,8个地下车库被彻底淹没。
2020年
长江5号与嘉陵江2号洪水“双峰叠加”,寸滩站水位突破1981年历史极值191.41米,洪水使得重庆市内多处临江道路、桥梁、码头、滨水公园广场被淹。截至8月20日,此轮洪水已导致重庆26万余人受灾,2万余家商铺被淹。
2025年
在累计雨量最高达250-350毫米的强降雨下,长寿、万州等关键区域水位快速上涨逼近警戒线(如长寿162.35米逼近176米警戒线),但核心城区水位得到有效控制,未出现地标性建筑被完全淹没的险情。央视镜头捕捉到的,是江水奔流却未“登堂入室”的景象。
预警响应:从“紧急动员”到“秒级感知”
2012年
洪峰过境前一天凌晨2时,重庆市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(重庆市防办)发布江河洪水Ⅰ级红色预警,并于当日14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。依托传统水文站网实现洪峰水位预测(误差<0.3米),提前精准划定淹没范围,创纪录转移8.21万群众,为后续实现“零死亡”奠定基础。
2018年/2020年
运用洪水风险图和四维推演模型,预警精度和转移效率提升(2018年,将计划转移12万人优化为实际转移9.8万人)。2020年启动史上首次I级防汛应急响应。
2025年
智能防汛时代来临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整合700余台液位计、42类气象水文数据,生成全域风险“一张图”。8月10日接到预警后,系统15分钟内即将信息精准推送至相关责任人,并同步发布前置力量调度指令。渝中区朝天门、解放碑街道防汛响应迅速提级至Ⅱ级。预警的“神经末梢”更敏锐,响应更前置、更精准。
工程调度:从“单点作战”到“流域智能联调”
2012年
三峡水库开启8孔泄洪削峰,拦蓄洪水相当于10条黄河水量,成为中下游关键屏障,展现了大型工程的核心作用。
2018年
“水库群联调”理念成熟实践。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调度三峡水库提前加大出库至42000立方米/秒,腾出14.49亿立方米库容,并联合调度金沙江中下游、嘉陵江、岷江等流域水库群拦洪削峰错峰,极大减轻沿线压力,实现“零伤亡”。
2020年
跨省协同达到新高度。 水利部统筹川渝30余次调度令,上游水库群拦截洪水超50亿立方米。四川降亭子口出流、重庆腾草街库容、三峡加大泄洪,“上游拦蓄、支流错峰、下游泄洪”策略成功为重庆降低洪峰水位2米以上,削减流量13500立方米/秒,减少转移人口超10万。
2025年
智能调度效能凸显。 水利部联合川渝,依托更先进的模型和实时数据,对草街电站、三峡水库等进行智能协同拦蓄。调度决策更快速、科学,资源利用更优化。
应急与善后:从“人海战术”到“科技+高效”
2012年
7946名警力昼夜巡防,用钢缆固定油罐,冲锋舟营救2180人。清淤、灾后重建依赖大量人力。
2018/2020年
救援更专业化、装备更精良,转移安置能力大幅提升。
2025年
应急抢险体现“一点一策一预案”原则。在合川区东津沱路口,从系统发出积水预警到险情处置完成,全程仅用40分钟,印证了智能系统与快速响应机制的高效结合。海事部门依托精准预警实施蓝色安全预警,引导船舶调整航速、锚泊,保障航运安全。科技极大提升了处置的精准度和时效性。
从被动承受的“水位尺”,到主动掌控的“智慧标尺”,朝天门映照的,是重庆防汛体系划时代的升级。江水依然奔腾,但精准的预警、科学的调度、高效的应急,已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无形长城。这座千年门户,正以其全新的姿态,续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。
文字整理:黄颖
资料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、长江航务管理局、重庆市人民政府、重庆日报、央视新闻、新华社、界面新闻、中国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