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庆非遗】亚亚戏

在云阳农村的婚丧嫁娶现场,你或许会遇到一种特别的表演:三个男人组成的戏班,分别为小旦、老旦和小生,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且歌且舞。这就是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亚亚戏,一种在云阳传承了上百年的民间戏曲。
何为亚亚戏
亚亚戏是云阳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,原是祭祀舞蹈,起源于唐代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云阳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。“亚亚”意即“好”的意思,由于人们对其十分喜好,故称其为亚亚戏。亚亚戏在云阳的传承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。特别是在民国后期,亚亚戏成为风行于云阳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。
根据1986年的调查,亚亚戏在云阳始传于清朝(大约1820年)凤鸣民间草台戏班。亚亚戏传承人张金柱讲他师从第五代亚亚戏传承人陈幺裁缝(陈幺裁缝在清末民国初年凤鸣草台戏班担任旦角)。
三人成戏:独特的表演形式
亚亚戏由三人集体表演,角色分为小旦、老旦和小生。剧中旦角都由男演员反串,演员根据不同角色穿戴服饰,道具根据剧情要求配置,打击乐为主要乐器(头子、间场、结尾),手、眼、身、步的表演配以[金银锭]、[翠耳环]、[倒划船]等锣鼓曲牌,表达剧情及角色的思想、情感。
声腔艺术:源自民间小调
亚亚戏是一种以唱腔为主,配以身段表演的戏曲表演形式,在云阳县江南传承至今。唱腔由云阳县江南流传的吹打乐《壮壮灯》《绣鞋歌》《十月子飘》和《四季调》《彩船调》《端公调》等小调演变而成,以领腔为辅、合唱为主。
唱的内容根据剧情和现场气氛自编自演、即兴演唱。每一剧目分为若干个板,每一板有四句,上下各两句,带有叙述性和故事情节。亚亚戏多用于婚俗、庆典、寿诞等,也可用于丧俗活动。代表剧目有《苏三女》《状元郎》《哭嘎嘎》《四季调》《卖杂货》《思英台》等。
传承守护:黄代财的半世纪坚守
黄代财(1942—),男,汉族,重庆市云阳县人,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亚亚戏代表性传承人。他从19岁开始学习亚亚戏,担任小生。历经50余年表演生涯,他协助当地文化馆完成了亚亚戏唱词、图片、录像等档案搜集整理工作,并从1972年开始带徒弟,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亚亚戏做出了贡献。
在现代化浪潮中,这些地方小戏种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。但正是这些“亚亚”之音,让我们记住:文化多样性不在博物馆里,而在乡野间的声声传唱中。
资料来源: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卷《身边的戏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