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川区党史方志办认真学习贯彻工作条例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

南川区党史方志办在中指组、市志办的正确指导下,认真学习贯彻《地方志工作条例》和《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(2015—2020年)》《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(2016—2020年)》等精神,紧紧围绕“存史、育人、资政”根本任务,严格对照“两全”目标,扎实有序推进南川地方志事业上健康发展,编纂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。于2012年起,实现了“一年一鉴”;于2014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;于2016年实现了绝大部分修志档案的数字化处理;现正在为第三轮修志作理论、资料、人才等方面的准备。
一、第二轮修志情况
南川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实行区(市)委领导、政府主持、史志办实施的体制,采取“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相结合”的方法,于1998年开始,2014年结束,前后历时16年。有120多家单位、300余名撰稿人员参与。编纂完成《重庆市南川区志》以及114部部门志、乡镇志和行业志书,建成了部门志、乡镇资料库。
《重庆市南川区志(1986—2006年)》是《南川县志》的续编,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区的第二部综合志书,主编周平、张明。上限起自1986年,下限止于2006年,少数篇章和个别内容延伸至2012年。志书共设31篇143章,184.8万字,并配有彩色图照200余幅,全面、科学、系统地记述南川21年来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急剧变革的艰辛历程和深远影响,同时以翔实的资料、丰富的内涵,多层次、多角度、多方位客观展现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、经验教训和发展新貌。其编修工作始于2007年11月。2012年9月26至28日召开《重庆市南川区志》稿评审会,2013年10月完成定稿。2014年10月,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,《重庆市南川区志》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。2014年11月18日召开首发仪式。《重庆市南川区志》的出版发行,是南川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,是全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标志着南川区第二轮修志工作顺利完成。
总体来看,我区第二轮修志工作成效较为显著,为第三轮修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但也还存在一些缺憾。比如,乡镇志书的质量相对不够高,没有形成各个乡镇的特色;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,部分史实史料还不够完备准确和全面,部分志书内容较为粗略;作为综合志书的《重庆市南川区志》是一部断代志,对南川历史文化的梳理、研究、追溯、接续还不够;参与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人员多数已经年老体弱,怎样发挥他们的余热、怎样培养新的专业人员,显得十分急迫;一些志书印数较少,有些单位的志书已经找不到了。这些问题,需要在第三轮修志工作加以重视和解决,有些问题还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筹划解决。
二、近几年来的主要工作
《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(2015—2020年)》《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(2016—2020年)》出台以来,我们结合南川实际,有序启动了第三轮修志的系列准备工作。
一是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地方史研究。由于南川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东汉末年至唐代、唐末宋初、南宋末年、明朝末年等多次毁灭性的战乱,历史断层严重,特别是清代以前的史料严重缺乏、史实严重不清、部分记载严重错误。经过近几年的查阅、梳理和论证,部分史料已经找到和核实,南川历史人物、事件已较为连续丰满,南川历史的断层有望得到接续。
二是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党史方志办有关工作人员加强了与宣传、宗教、文化、地名等单位的联系协作,走访考察区内多处文化遗迹,采集了一批珍贵的图文、影像资料,对龙崖城抗蒙(元)之战、“三线”建设、南川古诗词、板凳龙舞等开展了专题研究。去年以来,我们编纂了《南川民俗图志》,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。
三是扎实推进综合年鉴编纂。我区《南川年鉴》首编于2012年,创刊卷为2007年至2011年的合卷。截至目前,2019年卷已进入公开出版印刷程序,即将启动2020年卷的编纂。
四是有序推进专业文史资料的编纂。
近几年来,我们编纂了《南川党史大事记》《南川建区十年大事记》等书籍,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发展脉络已基本清晰。同时,指导、审校了《重庆市药研所简史》《南川地名故事》《南川地名辞典》《风过南川闻药香》等地情书籍;此外,还多次深入石溪盐井、峰岩正阳、三泉观音、大观金龙、东城灌坝等村(社区)开展调研对接,适时指导启动“名村名镇志”的编修工作。
2019年,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《关于印发<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>的通知》文件精神,为系统梳理金佛山生态文化资源,总结金佛山开发历史经验,全面宣传金佛山文化,成立了以有关区领导、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为顾问、组长、副组长,以及有关部门为成员的《金佛山志》编纂委员会,设置编纂委员会办公室,聘请志书编修专家及编撰协作人员,顺利启动了《金佛山志》的编修工作,目前已完成初稿的编纂,进入审稿阶段。
五是有序开展修志队伍建设。通过深入区委党校、中小学校等开展区情、区史的宣讲,积极参与区内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,与区内文史爱好者广交朋友等方式,已初步引导、集聚了一批潜在的文史研究人才和修志人才。目前,已建立了由12名专家和29名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“南川区党史方志专业人才库”,完善了素质提升、学术交流、考核评价、动态调整等运行机制。
六是稳步推进史志阵地建设。结合全区扶贫攻坚、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等,将方志阵地下伸到村,对公共服务中心改建后地村情村史文化室进行升级提高,全面展示村史沿革、风俗民情、地方名人、产业发展等本土文化,是群众忆古思今、凝心励志的“精神家园”。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,协助民主镇实施村情村史展览馆打造。面向全区各乡镇(街道)、部门广泛征集南川地方史志资料,会同区关工委等部门,协助楠竹山镇策划设计“革命历史陈列室”,成功打造楠竹山镇中心小学校“南川区党史教育基地”。深入宁江小学、红山厂旧址等,积极推进“三线博物馆”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