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昌区高质量开展旧志整理,《同治荣昌县志校注》实现三大创新

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的指示精神,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发挥地方志“存史、资治、教化”功能和传承历史文脉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,高质量开展旧志整理工作。同治《荣昌县志》校注项目强化质量管理,高标准选择校注团队,高质量落实评审意见,反复修改,精益求精,目前已定稿待印。滕新才教授主持校注的同治《荣昌县志》原文约25万字,《同治荣昌县志校注》成稿63万字(电脑统计),修复濒危图片50帧,创新有三。
一、正本清源
撰写《前言》8万余言,为学术史上第一篇《荣昌县志》专论。《前言》分荣昌区建置沿革、同治《荣昌县志》的纂修过程、编修人员、文献价值、校注方法五部分,从梳理荣昌区历史源流入手,按昌州始设、海棠香国、荣昌正名的时代线索,深入挖掘荣昌的根脉文化并形成新的研究成果,意义重大。
1.注者撰7400余字,首次深入、系统考证了昌州和昌元县的建置时间为乾元元年(758年),以详实宏富的史料厘清史实,拨云见日,正本清源。
2.以洋洋洒洒6300余言,展示了蔚为大观的海棠文化。昌元县是昌州最早的附郭县,理所当然分享“海棠香国”的美名,而且有海棠堰、香霏阁等古迹,使得传说中的“海棠香国”既有精神皈依,更有物质载体。并深入考究杜甫几乎写尽所有花卉、唯独终生不写海棠诗的个中原因。
3.自乾元元年昌州设立以来,历唐、宋、元、明四朝,600多年间没有任何志书阐述过“昌州”命名的由来和寓意;自洪武六年(1373年)荣昌得名至今650年,县名释义也囿于“荣州、昌州之间”而无新意。注者又执5200余言,从历史事件和语源学视阈考察以“荣昌”名县,既承袭当年昌州初设时“美言”“光明”“昌盛”的原始寓意,又符合“明灭元,改今名”的心理期许,对这个“朝既昌矣”的新县寄予美好的愿景。“繁荣昌盛”得以正名。
二、注出新知
遵从传统文献学的治学路数,恪守乾嘉朴学文风,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。所有校勘,均按对校法、本校法、他校法、理校法的科学规范,搜集多种版本,综汇相关资料,考订异同,勘定正误,藉以辨伪、存真、校异、订讹。所有注释,遵循训诂、考证、笺疏、音注要义,尤其注重阐释典故、成语、有固定来历的词语或专门出处的故事,引经据典,追根溯源,在读懂原文的同时,顺藤摸瓜,按图索骥,猎取知识的系统性,获得超越文本以外的新知识。
三、匠心妙构
弘扬古人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的学术个性,融入匠心妙构的研究特色。注者本荣昌人氏,心系故园,桑梓情深,以发掘乡邦文献为己任。书中许多内容,多年前即已纳入研究视野,条分缕析,旁征博引,部分词条直接以前期研究论文为基础,高度浓缩,抽绎凝练,幻出奇文。如喻茂坚是荣昌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官员,秩登二品,位至八座,清正廉洁,德高望重,但同治《荣昌县志》仅撰小传二则,连同按语不过寥寥600字,语焉未详。注者依据正史、档案、别集、谱牒文献,深挖喻茂坚的生平事迹,丰富信息近5000言。其孙喻应豸,两袖清风,积劳成疾,享誉川滇两省,《宦迹志》仅小传82字。注者查阅各类官私文献,搜集资料2万余字,最终浓缩为一个简略词条,信息涵盖很广。叙次张弛有度,考订收放自如,这是《同治荣昌县志校注》的最大亮点。
《同治荣昌县志校注》既是古籍整理的深入实践,也是方志研究的努力探索。藉此契机,可望促进荣昌乡土文献独树一帜和地方文化建设突飞猛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