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雪庵音乐作品集《湛露集》回归璧山

近日,璧山区地方志编修中心征集到一册稀见抗战时期音乐作品集《湛露集》。该作品集收录了抗战末期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在璧山创作的歌曲,不仅是反映刘雪庵音乐创作历程的重要文献,更进一步丰富了璧山文化艺术资源。
刘雪庵音乐作品集《湛露集》封面
刘雪庵(1905—1985年),中国近现代作曲家、音乐理论家、音乐教育家,铜梁人,主要作品有《何日君再来》《流亡三部曲》《长城谣》等。1941年,刘雪庵应聘位于璧山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,任教理论作曲,期间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《屈原》配乐和谱曲。当年秋,应聘位于璧山县城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,担任艺术系教授和音乐科主任,直至1946年随学院迁往苏州。
在璧山期间,刘雪庵除了开展音乐教学,积极支持和参加进步师生的爱国民主活动外,还编辑出版了《民歌选集》,并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,比如为话剧《郁雷》创作插曲《红豆词》。该曲红遍大江南北,至今传唱不衰,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。
时至今日,刘雪庵的《红豆词》《追寻》等多首作品仍作为声乐教学中的必备曲目。他的艺术歌曲在中西合璧、洋为中用的前提下,融入民族特色,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音乐体裁完美结合,具有较高声乐训练意义和艺术价值。
《湛露集》封底
此次征集到的《湛露集》存世稀少,为1944年3月初版,由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音乐组、乐谱丛刊社发行,封面由当时寓居璧山的艺术大师吕凤子先生题词。该作品集收录的歌曲全部为刘雪庵作曲,包括《追寻》《忆后湖》《相见欢》《惜诵》《有一句话》,共5首。
《湛露集》中收录的《追寻》曲谱
“你是晴空的流云,你是子夜的流星……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《追寻》,当年一经发表便被广泛传唱。“本曲创作时正值抗战时期,全国有志青年无不向往抗战的胜利和民族的自由,致力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。此曲借男女之爱来抒发爱国之情,激励更多青年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,这才是此曲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。”
《追寻》的歌词由许建吾于1938年创作,但刘雪庵为其谱曲的时间一直众说纷纭。如今《湛露集》的发现,与刘雪庵本人的回忆文章相对应,成为该曲是刘雪庵在璧山期间谱写的有力印证。